当内蒙古哈素海水库汛情告急的消息传来,山东能源队技术装备部的薛坦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参加救援抢险。作为救援车队的“领头人”,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——不仅要跨越1100余公里的遥远距离,更要面对沿途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与崎岖道路。
出发前,薛坦仔细检查了救援装备,尤其对两台排水车进行了两次全面调试,“这是抢险的‘主力武器’,绝不能出半点差错”。启程后,他驾驶其中一台“龙吸水”,带领车队在夜色中前行。途中遭遇短时暴雨,路面湿滑难行,他放缓车速却不停车,一边通过对讲机提醒队友保持车距,一边随时观察前方路况;遇到山路陡坡,他更是下车查看路面,确认安全后才指挥车队通行。
20多个小时长途奔波,薛坦带领车队于8月21日15时45分准时抵达哈素海水库现场。刚停稳车,他就凭借多年应急救援的实战经验,带领大家调试车辆装备,原本复杂的装备安装调试工作被拆解成清晰的“步骤清单”。
队员们各司其职、高效配合,薛坦则在各个环节间穿梭:一会儿帮着固定水管接口,一会儿指导调试设备参数,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,他却只随手抹一把。17时35分,首台“龙吸水”顺利启动,水流平稳涌入管道;18时30分,第二台设备也投入运行,规模化排水迅速缓解了水库防汛压力——从抵达现场到形成排水能力,仅用了2小时,这背后是薛坦与队员们的默契协作。
排水作业中,薛坦又发现了新问题:排水管尾部因水流冲击不停摆动,长期下来容易磨损管体,不仅影响寿命,还可能导致接口松动漏水。他蹲在岸边盯着摆动的管道反复琢磨,将救生圈用绳索固定在管道尾部。一试之下,管道摆动幅度明显减小,磨损问题迎刃而解。队友们纷纷点赞,他却笑着说:“能想到就尽能力做到,能做到就必须做好。”
这句朴素的话,正是薛坦抗洪救援的初心:既是带队冲锋的“领头雁”,用速度与担当抢下抢险黄金时间;也是破解难题的“智多星”,用匠心与巧思守护排水作业畅通。在他的带领下,救援队伍始终保持高效运转,为哈素海水库排涝抢险筑牢了“安全屏障”。